行业新闻 / Exhibit

塔里木沙漠腹地发现罕见深度铀矿化,刷新世界最深记录

近日,国家原子能机构通报了一项重要地质成果:我国地质勘查团队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地下1820米处,发现了巨型砂岩型工业铀矿化。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全球同类型铀矿化带的纪录,更标志着我国在深地砂岩型铀矿资源勘查领域迈入国际前列,具有重要的行业示范意义。

1、刷新纪录:地下1820米的重大突破

本次铀矿化的发现位于我国西部重要的资源富集区——塔里木盆地。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,广泛分布着红杂色沉积层,是典型的深层砂岩型找矿难区。此次成功发现的工业铀矿化体位于地下1820米,创下全球砂岩型工业铀矿化发现的纪录。这不仅是地质勘查技术的一次突破,也证明了我国在地质环境下高难度找矿能力的持续提升。

工业铀矿化,通俗地说,是指具备开采潜力的铀矿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集中分布,并达到工业利用标准的阶段。这一阶段的发现,意味着在该区域具备继续深入勘查、评估资源储量的实际价值。

2、技术体系:从“不可为”到“可为”的转变

过去,塔里木盆地沙漠一直被视为“找矿禁区”。主要原因是地形地貌很复杂,覆盖层厚、地质信息模糊,传统勘查手段在此类区域效率低、风险高。此次勘查团队的成功,正是基于近年来我国自主构建的“天—空—地—深”四维一体勘查技术体系。

这一体系融合了多种先进探测手段:包括卫星遥感技术、航空物探、地面地球物理探测、深钻井技术等,实现了信息从天上到地下的全域覆盖与深层穿透。通过多源数据叠加与解释分析,科研人员在原本被认为无找矿前景的区域,实现了“盲区突破”。

尤其值得关注的是,在本次项目中,专家团队因地制宜,建立了一套专门适用于沙漠-荒漠覆盖区的绿色勘查技术路径。该技术体系不仅具有环境干扰小、钻探效率高等优点,还在成矿机制研究层面构建了“渗出—渗入”复合成因预测模型,为后续类似地质环境的找矿提供了成熟方案。

3、填补空白:我国大沙漠覆盖区实现工业矿化发现

塔里木盆地不仅是我国油气资源的战略重地,同时也是覆盖厚度大、找矿空白显著的“沉睡区”。长期以来,由于技术和理论双重限制,深层铀矿资源的潜在价值未能充分释放。

此次发现的工业铀矿化体,位于此前无人涉及的红杂色层沉积中,属于我国在此类地层中发现的厚大砂岩型铀矿化。该成果直接填补了我国大沙漠覆盖区在铀矿找矿领域的空白,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业内对该区域找矿潜力的传统认知。

值得强调的是,此次发现属于“找矿突破”阶段,尚处于工业矿床形成初期。在进入下一阶段(即详细勘探与资源量评估)前,仍需持续开展系统性地质工作。但作为工业铀矿化的重大线索,该成果已具备战略性意义。

4、行业意义:推动砂岩型铀矿找矿理论实践双升级

砂岩型铀矿是全球广泛分布、资源潜力较大的一类铀矿类型,尤其适合在干旱、半干旱地区形成。我国过去的砂岩型铀矿主要集中在中浅层区域,如内蒙古、甘肃等地,而深层铀矿化的发现在全国范围内仍属罕见。

此次深地矿化发现代表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,更是理论的更新。在传统成矿理论中,认为超过一定深度,铀矿成矿条件趋于不利,而本次在1820米深处获得工业矿化成果,直接突破了“深层无矿”的理论禁区,为砂岩型铀矿在深层地带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。

这对我国乃至全球干旱区铀资源的评价体系与找矿部署策略,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。未来,类似地质背景的荒漠区块可能迎来找矿新热潮。

5、绿色发展导向:勘查技术与环保并重

值得关注的是,在此次勘查中强调的“绿色效率高”理念,已成为矿产资源勘查行业的发展趋势。随着环保法规日益严格、生态保护要求不断提高,绿色勘查已从理念上升为现实技术路径。

本次项目通过多物理场协同探测、准确钻探定位与小扰动作业模式,不仅实现了快效率找矿,还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,体现了现代地质勘查对环境友好的责任导向。这一转变也为未来矿业开发的可持续性打下基础。

6、未来展望:从找矿突破到战略资源支撑

尽管目前尚未进入矿床开发阶段,但此次铀矿化发现无疑是塔里木盆地铀资源战略开发的重要前奏。下一步,需在初步成果基础上,系统推进资源量核实、经济性评估以及可开发性论证等环节。

从长远来看,深层铀矿的开发,不仅将丰富我国铀资源保障基础,也将在技术体系、理论创新与产业链协同上带动全行业提质升级。

此次塔里木盆地深层工业铀矿化的发现,是我国地质勘查领域的一次跨越性成果,标志着深地砂岩型铀矿找矿能力的显著提升。它不仅为我国铀资源的战略布局提供了关键支撑,也为全球干旱区、深层红层系的找矿探索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。

在资源保障、技术突破、理论突破等多重价值的叠加下,塔里木的这次找矿成果,或将成为未来矿业发展的又一关键支点。